手机版
首页 常识

中国美食——辽宁沈阳西塔大冷面几十年味道如一的秘密

时间:2024-12-07 10:45:04

西塔大冷面属朝鲜族特色风味。冷面的标配修饰词是“大”,甚至可以为了“大”省掉“面”,一碗合格的大冷,一定要有可以分成两碗的实力,谁家冷面一筷头能捞半碗,那就是来闹着玩的。

冷面刚中有柔,冷面刚中有柔,冷面汤冰凉爽口,冬令时节吃上一碗,凉到心底,暖在心头;夏季来上一碗,除暑解渴。再加上点辣白菜,更是与众不同。

西塔大冷面店每天门庭若市,想享受一碗恐怕要派上一会儿队才能吃上,口味确实不同,值得一试。被誉为全沈阳最好吃的冷面。

老式国营饭店风格,很早有人排队等开门。开门瞬间爆满,有的甚至只能蹲在路边吃。就和老式公共食堂一样,自己先去柜台交钱,自己等面,自己端面,自己找座位,当然不用自己收拾别人剩下的碗筷,高峰期间服务员忙不过来除外。里面大多为老食客和慕名而来的。新食客分两种:一种是吃了之后声称再也不来了,并且感觉怎么这么难吃。另一种是吃过之后觉得别的冷面简直食之无味。

关于西塔大冷面的来历,那就说来话长了。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开始,日本从其殖民地朝鲜半岛强行征召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些朝鲜族人的居住场所一部分选在了西塔附近。这便是沈阳西塔地区成为朝鲜族聚居区的原因所在。

1949年,沈阳政府成立了朝鲜族人民消费合作社,并于1952年正式成立经营朝鲜族民族食品的朝鲜大食堂。饭店成立之初,店面只有20平方米,摆放八张桌椅,只是一个小吃铺的规模。但是,这确是但是沈阳市内最大的朝鲜族饭店。由于其采取传统的朝鲜族手工制作工艺,冷面、打糕、拌菜等极具朝鲜族特色的食品受到广大朝鲜族群众欢迎,很快朝鲜族大食堂声名鹊起。

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大食堂迎来了真正的春天。根据老沈阳人讲,八十年代,西塔大冷面火到什么程度?根本没有落脚的地方,一排平房,经常是人满为患,一开门,食客们就蜂拥而至,狭小的屋内,挤挤插插坐满了人。甚至有些坐在窗台边上,更有甚者,直接端着碗站在门口吃。据说,当时还衍生出一个行业,出租柳条筐和小板凳。因为柳条筐扣过来就可以当餐桌,几个人坐在小板凳上,大口吃面、大口喝汤。

1995年,朝鲜族饭店平房餐厅动迁了,搬进了在原址新建的楼房,两层营业大厅,面积增加了数倍,接待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营业场所由平房改变为楼房,一改过去的旧面貌,但顾客群体依旧庞大,几十张餐桌依然是满满当当,等座、站着吃面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沈阳,一提西塔大冷面,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西塔大冷面日益发展壮大,吸引了大批的新老顾客光顾进店,有很多顾客在出差前都来吃一碗冷面,喝一碗冷面汤,以解到外地吃不到西塔大冷面之苦。有很多外地顾客都要带走几斤冷面,送给远方朋友品尝。

作为一家有着66年历史的老店,冷面的味道一直没变,坚守味道的秘密,到底在哪里?

西塔大冷面采取现压现吃的做法,确保面条新鲜,口感Q弹。严格精选的面粉,重复多次的反复压制,再加上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的严格把关,保证了冷面色泽光亮,光滑劲道。沸水煮熟后,即刻投入冷水中过凉,保证面条口感劲道不粘黏。准备好的冷面色泽金黄透明,晶莹剔透,而且经过一紧一松,一热一冷的淬炼,韧性发挥到极致。入口之后冰凉柔爽,软弹细腻,十分美味。

面,是冷面的基础。汤,是冷面的灵魂。一碗优秀的冷面,必须要有独门秘籍的底汤。而保持几十年味道不变的汤头,则更有讲究。西塔大冷面的底汤是秘制牛肉汤。汤头是用精选牛肉长时间熬制而成,熬煮的水也必须选用纯净水。牛肉汤的清于浊是检验汤头是否正宗的秘籍之一。调制好的汤料要进行适当的冷却和冰镇,为了更爽,有些时候还要在底汤里加入冰块,图个冰冰凉,透心凉。

好面、好汤,还成就不了一碗完美的冷面。牛肉10克为宜,配菜去繁就简。辣椒油和调味酱,是冷面最重要的伴侣。西塔大冷面的辣椒酱是不传之秘。

对味道和品质的苛求,才是一碗冷面火了66年的关键。现在冷面每天都会卖出几千碗。2010年,西安大冷面被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2017年又认定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碗冷面做出名头,做出文化,某种程度上来讲,西塔大冷面已经不只是一家饭店,它是沈阳的一个符号。

手艺不能失,味道不能丢,食物才有温度。简单的背后是门道,冷面的背后是热心!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