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在传入日本后被称为汉方医学或东洋医学,汉方医学,是日本的一种传统医学,主要是在中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汉方的治疗方法以草药为主,但也包括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如针灸、按摩等。但如今,仍与我国中医药密不可分。现在,我以小柴胡为开篇,浅说。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 半夏 生姜 黄芩 大枣 人参 甘草
用法:煎汤,去渣后再煎服
功效主治:恶心、食欲不振、胃炎、胃肠虚弱、一些神经性疾病、神疲乏力、感冒的后期症状。
本方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别名三禁汤。
此方乃“胸热病”的代表方,是柴胡剂的基本方。本方的见证是:从鸠尾至胁腹即肋骨弓下痞塞有压迫苦满感,舌上白苔。口苦而粘,胃脘痞硬欲吐,寒热往来。另外本方证多见“洁癖症”。本方可作为改善体质的方药,应用范围很广。本方又名“三禁汤”,因本方所治是“禁汗吐下三者”病候而得名。
《方函类聚》中日:“此方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呕吐、耳聋。”
[汉方医著选论】
《处方解说》:应用本方的指征是:表邪已解,病在少阳,邪在半表半里而有胸胁苦满者。少阳的部位,以横隔膜为中心,在支气管、肋膜、腹膜、肝胆、胃等。所谓的胸胁苦满,以季胁部为中心的上下部分和胁肋的皮肤、肌肉、皮下组织等炎症所致的紧张异常、胸中痞塞苦满,若压迫肋骨弓下有明显的抵抗和压痛。这种现象也是因为这些部位由于内热所致的肿胀硬结、胸璧淋巴结也肿胀硬结所致。另外,本方证还可见有脉沉弦、食欲不振、口苦、舌苔白、呕吐、往来寒热、心下悸、颈项强、耳聋等,此乃肝胆之经络,从颈项部循行至阴部的疾患。若将本方用于改善体质时,不一定要具往来寒热和呕吐之证。胸胁苦满之证即使不甚显著也可用之。
《应用的实际》:小柴胡汤的适应证有:(1)发热五、六日之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舌上白苔,口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咳或口渴,腹痛,心悸,尿少,身热颈项痛,大便或硬或溏。(2)热病10日以上,胸满胸痛,心悸,尿少,身热,颈项酸痛。(3)患产褥热和炎症性疾患,四肢烦热头痛。(4)腹急痛,予小建中汤不效,脉轻按涩、重按弦。(5)黄疸,发热恶寒,胸胁苦满,不欲饮食,颈硬痛,小便难,脉浮迟弱。(6)除上述诸证之外,可用于见有胸胁苦满的腹证,而虚实程度为中等度的诸般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