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常识

淝水之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时间:2024-07-22 08:30:07

以前咱们讲过“五胡乱华”,看过这一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五胡乱华”之后,西晋逐渐走向灭亡,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不断,在南方,晋朝的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建立了东晋,建都在建康,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北方的氐族政权前秦在皇帝苻坚的领导下,经过“北方之战”等战役,先后灭掉了前燕、前凉、代等割据政权,于公元376年 重新统一了北方地区。

因前秦丞相王猛一直认为东晋有长江天险,而且前秦刚刚统一北方,虽然国力强于东晋,但时机并不成熟,所以生前一直劝阻苻坚进攻东晋,直到王猛死后八年,苻坚认为时机已到(甚至已经打算安排孝武帝当尚书左仆射),决定进攻东晋,力图一统南北。

公元383年8月,苻坚命阳平公苻融率25万大军为先锋,自己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绵延数千里,水陆并进南侵东晋,淝水之战即将爆发。九月,苻坚抵达项城(今河南境内),苻融的先锋部队已先期抵达颖口,苻坚骄狂宣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就是著名典故“投鞭断流”的由来。面对前秦的大兵压境,东晋皇帝孝武帝司马曜任命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命谢玄为前期都督,统帅八万“北府兵”抵抗前秦大军。

前秦初战告捷攻占寿阳,又将东晋派来救援寿阳的援兵胡彬大军围困在硖石。苻坚接到捷报大喜,留大军于项城,亲率轻骑八千赶到寿阳,又派朱序(原东晋大将,公元379年因镇守的襄阳被前秦攻占,投降了前秦)前去劝降东晋征讨大都督谢石,没想到朱序却心怀故国,将秦军的部署和盘托出,还建议谢石趁秦军未完全集结,迅速出击,只要击败前秦先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败前秦百万大军。

谢石听从了朱序的建议,决定主动出击。十一月,谢玄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强渡洛涧,去攻击对手的5万人马,大获全胜,斩前秦梁成、梁云等十多名大将。洛涧之战令晋军信心倍增,谢石继续挥军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谢玄见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形势又不容许晋军旷日持久地打消耗战,便派使者去秦营,要求秦军把阵地稍向后退,空出一块地方,好让双方一决胜负。苻坚认为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过河时,采取半渡而击的策略可以击败对手,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结果秦军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脚大乱。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发动猛攻。朱序、张天锡(前凉君主,被灭国后投降前秦)这时在阵后乘势大叫:“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有很多是强征入伍的,而且由多个民族组成,可谓同床异梦,人心本来就不稳,朱序这一喊,以为真的败了,越发慌乱,争相逃命,几十万军队就像山崩了一样丢盔弃甲的大溃逃。谢玄等乘胜追击,直至青冈(今寿阳西30里)。此时,苻融战死,苻坚中了流矢,单骑北逃,朱序乘乱投奔晋营,东晋获得淝水之战的胜利。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并给后人留下了著名的历史典故和成语。如“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

淝水之战的结果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