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代的平民们,一旦犯罪都会遭受到残酷的刑罚,同时,他们还需进行劳改教育,相比起刑罚带给身体的痛苦来说,劳动教养更像是一种羞辱,是在身体、心灵双重层面上的羞辱,也给了很多犯人深刻的教训,切身的苦难。劳教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当时在犯人触犯法律,需要接受法律制裁的时候,国家就会为他们规定相应的劳役。
《汉书·刑法志》中记载,“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役物以为养。”
一、程度较重的劳役
西周时代劳役制度跟犯人受到的刑罚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对犯人的惩罚包含着刺、割、劓、刖等较为严苛的肉刑,所谓的劓,就是割掉鼻子,对于这一类没鼻子的犯人,他们相应的劳役是去往边关戍守,在苍凉之地度过自己后半生的岁月,看似苍凉,其实又是一种人性化的体现:因为那里少有人烟,所以容貌被毁也无伤大雅;所谓的施以宫刑,就是失去生殖器官,古代史官司马迁就曾遭遇这个刑罚,被下进大狱之中,对于这一类人,他们的劳改方向就是被分配进宫廷服役,接受跟宦官一样的待遇。
墨刑就是在脸上用黑色墨水进行刺字,对这一部分犯人,他们的劳改方式是被分配去看守城门,因为墨刑不伤四肢,不会损害力气,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正好可以守住城门,物尽其用,也不用担心他们劳改的时候,会因为行动自由而逃跑,因为他们本身脸上有明显标记,无法掩盖,他们无论逃到哪里都能够很快被发现。
汉初淮南王英布曾经遭遇过墨刑,并且在墨刑之后服从劳改,被分配去为皇帝修陵,这也是古代劳改的一个方式,因为皇帝的陵墓本来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在《史记·黥布列传》中,对他的生平有过记载,他在墨刑之后“论输骊山”,骊山正是秦始皇的坟墓选址所在,在劳改以后,英布逃亡成了一名江洋大盗,秦二世统治期间,民不聊生,各路英雄好汉揭竿起义,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英布也参与了秦末天下纷争,从犯人成了起义军的首领。
二、程度较轻的劳役
以上这些刑罚,一般都出现于犯罪较为严重的人身上,有部分人犯罪情节较轻,行为较为普遍,他们的劳改则要轻松很多,一般都是被分配“城旦”、“舂槁”等劳役。这一类刑罚没有程度轻重的区别,但是有性别上的区别,男性犯人会进行“城旦”,旦在古代是所谓的日出之意,所谓的城旦,就是每日天亮开始,进行修筑城墙、维护城楼的建设,这个劳改制度从秦代一直发展到汉代,在秦代一共要服役五年,汉代一共要服役四年。鬼薪这种劳役方式也是出自秦朝,方式是进入深山,为皇家砍伐柴火,供奉皇家祖先的神灵。
在刑罚制度较为严苛的秦代,男子在接受城旦的劳役之前,要将头发剃去,名为“髡钳”,古代对身体发肤较为看重,剃发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对于犯人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惩戒。后来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家思想占据上风,儒家思想讲究孝道,对孝道非常看重,因此在西汉中后期,髡钳被新的劳改方式所取代,这种劳改方式只需要剃掉胡须即可,无需剃掉自己的鬓发。
“舂槁”是针对女性犯罪者的一种惩罚,主要包括舂米和拾柴,这些活路相对来说比较轻,更适合柔弱的劳动力,这种劳改制度的期限在秦、汉皆为五年。除了“舂槁”这种劳役方式以外,还有有一种劳役方式,专程适合于本身性格沉稳细心的女性,这种劳役的名字叫做“白粲”,周期三年,被罚进行白粲的女性犯罪者,需要有较好的眼力,在十斗米中挑出六斗精细米,这种惩罚方式精细程度高,但是体力上的损耗要小很多。
结语
中国古代本身是小农经济社会,在这种社会条件下,生产力显得尤为重要,皇权的专制统治要求大量平民为皇帝服务,进行各种工作,比如修筑陵墓、修筑城墙等,亦或是直接服务于皇室众人,因此,大多数犯人的惩罚都伴有劳动。这样也算是物尽其用,既有惩戒之意,又发挥了他们作为劳动力的价值。
参考文献:
《汉书·刑法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