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 对偶、 门对、 春贴、 春联、 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 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 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 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 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 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 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 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 押韵)。
一、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1、是按音调平仄分
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
所谓平仄也很简单,第1声和第2声为平,第3声和第4声为仄。这是最简单的区分方法。
2、是按照口诀
按照“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的口诀,即对联的出句应贴在右手边,对句应贴在左手边。
3、是含义分
比如,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
“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4、是按空间大小分
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
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二、对联怎么贴左右
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对联要注意声律相对,判断上下联是按照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声来区分的,上联是仄声,下联为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悦耳动听。
1、按字调平仄分。对联比较讲究平仄,这是对联的特点。具体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否则读起来常常感到别扭。比如“家园似锦添春色(“色”是仄声),福运齐天赖党恩(“恩”是平声)”。
2、按左右方位分。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3、按时序先后分。就是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则为下联;或者说先办的事情为上首,后办的事情就为下首。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祥”;“小院栽花香四季,大门结彩乐全家”。
4.、按语言习惯分。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风吹杨柳千门绿,雨润杏桃万户红”。人们常说“福寿双全”、“风雨同舟”,从来没有“寿福双全”、“雨风同舟”的说法。
5、按因果关系分。就是“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6、按场面范围分。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大到小,比如“年年过年年年好,月月赏月月月圆”;“一城花雨山河壮,满院春风日月辉”。从时间看,“年”比“月”长;按空间论,“城”比“院”
三、对联怎么贴
【对联贴法】正确的做法是背对大门一致的方向时,来说左右!此时左为上联,右为下联。
【编者按】知道什么叫天人合一了吧。
【源远流长】这要从古时候崇尚的方位说起。中国古代多以“左”为尊,为大位。所以上联在“左”边。
【原来如此】古人的竹简、圣旨、诗词等等,从载体的方向看都是从左到右的,也反映了古人朴素的尊卑、哲学和道德观念和思想。
【从对联张贴区分】
1、背对大门,一致的方向的时候来说左右!此时左为上联,右为下联。
2、面对大门,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按平仄区分】
1、联尾是仄声的为上联,一般为三四声,比如“新年纳余庆”;
2、联尾为平声的是下联,一般是一二声,比如“佳节号长春”。
【编者按】抑扬顿挫,自己体会。因为古人很注意韵律、语感的!
【通过横批区分】
1、面对大门。
2、如果横联是从左向右的现代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
3、如果横联是从右向左的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个例】有些从诗词、文章中摘出来的对偶句子作对联的,平仄也有例外。如江西南昌市滕王阁毛泽东手书的柱联,出自唐代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的对偶句,上下联的位置就不同。
上联:“落霞与孤鹜齐飞”,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下联:“秋水共长天一色”,最后一个字为仄声